多喝水有助維持身體健康,但如果方式錯誤,喝再多也沒用。有一名上班族,每天至少喝2公升的水,近日卻發現腰部劇烈疼痛,緊急就診發現長了腎結石,為此感到不解。對此醫師便糾正迷思:「有喝水不代表不會得腎結石」!
泌尿外科醫師曲元正在臉書粉專分享案例,有一名35歲上班族近期覺得腰部疼痛,甚至痛到冒冷汗、無法站立,就醫才發現長了5公厘的腎結石,但明明每天喝水都會超過2公升,如此大的量卻還是得腎結石。
根據臨床研究,超過70%的腎結石患者,每天喝水量並不算少,但仍然無法有效預防結石形成,其中關鍵就在於喝水的「方式」比「總量」更重要。如果是一次性大量飲水,腎臟會快速排出多餘水分,導致尿液雖然短暫稀釋,但隨後又回到濃縮狀態,也就無法有效預防結石,重點在於水分攝取的頻率和均衡程度,而非看喝水總量。
1.少量多次補充,小口慢喝
每日飲水量可以按照體重成以30c.c.計算,假如運動量大、容易流汗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,建議提高到體重×40c.c.。同時要注意,別等口渴才狂喝水,建議每30~60分鐘喝200~300 c.c.,讓腎臟持續代謝,不讓尿液過度濃縮。
2.不要等口渴才喝水,也不要一次猛灌
感覺口渴時,其實身體已經缺水2~3小時,此時尿液濃縮,腎臟的負擔也變大。研究顯示,人體20分鐘內最多只能吸收約200c.c.的水分,若一次性猛灌,腎臟無法有效處理,多餘的水會被迅速代謝掉,根本無法進入細胞發揮作用,也無法真正稀釋尿液,因此補水應該採取小口慢喝的方式,讓身體逐步吸收。
3.觀察排尿頻率
排尿次數是判斷水分攝取是否適量的關鍵指標,正常情況下,成人每天應排尿4~7次,平均每2~3小時上一次廁所,代表腎臟的過濾功能正常,但如果少於4次,代表水分攝取不足,尿液過於濃縮,腎結石風險增加。
4.茶、咖啡、飲料不等於水
手搖飲、咖啡、茶等飲料不算是補充水分,這些飲品中的咖啡因和糖分會影響鈣的吸收,讓尿液中的鈣質濃度提高,間接增加腎結石的風險。建議每喝一杯含咖啡因或高糖的飲品,可以再額外補充300c.c.的白開水,以平衡水分流失,幫助腎臟代謝。
原始連結
看更多 CTWANT 文章
老婦垃圾場撿回二手塑膠箱 翻開驚見1200萬
愛莉莎莎大手筆杜拜買房 旅居10年台人揭恐怖內幕:在地人不買
崩潰!女部下返家撞見上司「內褲男躺床」 他落網竟辯:我喜歡她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4%B8%8A%E7%8F%AD%E6%97%8F%E6%AF%8F%E5%A4%A9-%E5%96%9D2%E5%85%AC%E5%8D%87
近期公可可轉債資訊:旺宏二發行日期:2025-03-24、綠茵二發行日期:2025-03-25、弘裕三發行日期:2025-03-31、台灣大四發行日期:2025-02-24、台灣大五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兆利三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及成四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高鋒二發行日期:2025-02-26、訊芯二KY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錼創科技一KY創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哲固一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欣巴巴三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冠星一KY發行日期:2025-03-03、岱宇四發行日期:2025-03-03、綠茵一發行日期:2025-03-13
離婚證人
結婚證人